2017.01.01 壽險業的大事...調降保單預定利率...所引發的最明顯效應就是保費調升,因此2016年底,所有保險公司的業務員,幾乎都是卯足了勁的衝刺業績;雖然主管機關(金管會)一直再三的禁止業務員以保費調漲為由,鼓吹客戶購買保單...但現實是...報章媒體的大肆報導加上保險公司的鼓吹...造就了去年底的停售保費高潮。然而,高潮過後呢?
2017年開始,第一季各公司的業績,帳面上似乎還看不到停售後的低潮,為什麼呢?答案似乎只要是業務員都知道...因為去年底的Case陸續在今年第一季才完成核保,若扣除去年底受理的案件,其實各家保險公司第一季的業績,應該都是慘不忍睹的。
Howgo民國93年進保險業,也有調降利率過啊,但效應似乎都沒有這一次大。
Howgo覺的有以下的原因:
1.主管機關管太多了,去年下半年開始,主管機關規定保險公司首年的費用率,導致業務員首傭必須調降,間接影響業務員銷售意願。
2.各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,都還在摸索新保單的賣點。
3.各家保險公司,也在觀察友家的保單內容。(先推出的先死)
4.費用率下降加上預定利率下降,在給客戶的保單給付因競爭而很難調降下,保險公司能調的,就是業務員的傭金了。Howgo看到今年的傭金表,覺的我好像是作乞丐。
既然如此,那各大保險公司,今年的主推商品究竟是那些呢? 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呢?
保險業務員沒有告訴你的事—1==>躉繳投資型壽險(只要是中文名稱有【變額】的,一率是投資型保單;如果有【萬能】,代表可以彈性繳費;不過是否真能彈性繳費,每家保險公司各有其規定)
2007中秋節開始,全球發生了一連串的金融危機,導致投資型保單瞬間急凍;但是人是健忘的,經過了3-4年後,當大家開始忘了金融海嘯這件事後,有某保險公司,推出了一張月配息的躉繳投資型保單,因為適逢降息的低利環境,在加上不錯的月配息,在市場上造成了一股風潮,接連也有好幾家公司推出相類似的產品。那這種保單,業務員究竟有什麼事,沒告訴你呢?
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類保單的基本架構:
市場上大約有兩種基本架構,
第一種固定壽險保額,而身故保險金等於基金帳戶價值+基本保額:這類保單的身故保險金是不固定的,因為除了基本保額外,還會加上浮動的基金帳戶價值。
第二種是固定身故保險金,這時壽險基本保額會隨著基金帳戶價值而調整,帳戶越多錢,壽險基本保額越少,相反的帳戶越少錢,壽險基本保額越多。
相同的是,壽險基本報額所需的保險費用,都會由基金帳戶去扣款。
再來就是保險公司收費方式了,有分為前收型與後收型:
前收型:於繳費時保險公司先預扣5%作為費用(當然就包含了給業務員的傭金),之後每個月會有行政費用與壽險保障費用扣除。
後收型:於繳費時保險公司完全不扣費用,100%投入基金,再按月收基金管理費,當然基金越多扣越多,因為都是按照基金淨值的千分之幾去收的,當然每個月還是會有行政費用與壽險保障費用扣除。要注意的是,因為沒有前置費用,所以這類保單前幾年要解約,必須另收解約費用。PS..保險公司不是笨蛋,前面都不扣了,當然要從管理費與解約費賺回來。
再來是基金標的物類型,從以前的不配息基金,到後來的月配息基金,到這兩年火紅的全權委託保單。至於為什麼後面這兩項,近年來很火紅呢,因為客戶每個月都會看到配息?而且年化報酬率大約都有6%左右。
最後是投保幣別,以前的保單都是台幣進,台幣出;近年來因為金管會的開放措施,越來越多原幣(例如人民幣,歐元,澳幣,美金)進出的投資型了。
以下是我聽到所謂的商品話術1:
***伯母你好,我們公司目前推出一檔月配息的保單,投入100萬,每月利息大約5000元,雖然不固定,但依照過往的經驗,每個月的配息都會比5000元多。如果不幸身故,保證賠150萬以上。
很有吸引力吧,稍有良心的業務員,會再告知保費會先扣5萬,再投入基金,但我很懷疑,他們究竟會不會如實告知。
首先,有人發現我一開頭的問候語嗎?【伯母】我發現這類保單的族群,都鎖定在退休族群,但詭異的是,我的這位【伯母】,連國小學歷都沒有,你覺得她們真的知道所買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嗎?客戶的KYC問卷,真的有如實填寫嗎? 因為這類月配息基金,大多是新興市場債券或是高收益債券,是屬於風險最高的標的物。但是如果如實填寫該問券,一般最多只能購買到穩健型的標的。根本無法購買到這種高配息率的高收益債。
再來,這張保單屬於前扣型,固定壽險保額,因此當然有保證最少身故金。保單只要設定壽險保額100萬再加上身故時的基金帳戶價值,甚至會達到200萬身故金。對於【伯母】來說,我的本金100萬絕對不會賠。But..........但是,如果有一天,你兒子剛好要買房子,跟你借這筆存款,那本金呢?這位伯母也曾問過業務員,業務員跟她說,這筆錢【身故金】就是要留給子女的,所以不能隨便解約,解約就不保證150萬了。(實際是解約有很大可能是連本金都不保本,因為前扣5%後,加上月配息,其實本金很難在短時間再增值回100萬)
但這位【伯母】接受了業務員的說法,就跟小孩說,等我身故時,就可以有150萬可以給你們了,不急於一時。我真心希望,她的小孩沒有資金需求,不然社會版頭條,可能會多一條弒親的新聞。
本金不保本的另一個隱憂,***壽險費用***,【伯母】的年紀,一年期定期險的保費,可能每年就會高達萬元以上,再加上保單每月的行政費用,這些都會從基金去扣除,但業務員會講嗎?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你要人家的利息,保險公司要你的本金,月配息基金還是基金,只要是基金,風險保戶自負。2003~2007的全球大多頭,有誰會想到2007中秋節後的一夕變天呢。
以下是我聽到所謂的商品話術2:
***伯母你好,您放在我們銀行的人民幣定存,今年如果要續存,只有1.8%。即使加上前三年的利息,換回台幣,還是虧損,因此我建議你放到這檔2年定存,2年後解約,就不會虧了。
哈,有兩年的人民幣定存嗎?事後了解,是被轉到了以原幣計價的躉繳投資型。這張屬於後收型保單,所以沒有前置費用。但每月按基金淨值收千分之2的費用,每年收了約2.4%,滿兩年就至少收了4.8%,如果加上第三年解約再扣約2-3%的費用,保險公司淨賺舊約5-6%;如果放到第五年,光費用就被收了約12%,再加上中間收的壽險保障費用。這位【伯母】都不知道。他只知道行員跟他說,這檔定存,每年的利息約6%,2年就可以把匯差補起來了。因此第三年就可以解約了。
好樣的銀行通路,真是大膽。
那!!!躉繳投資型可以買嗎?講清楚,說明白,KYC必須落實,其實躉繳投資型是可以買的。但我會比較建議買前收型保單,有些保險公司,還會提供高保費折扣(減少所扣費用)。而且,保險公司還會提供一年內12次的免費標的物轉換,這是基金公司所沒有的。
最後,這類保單的標的物,最常見的大概就是聯博的高收益債,與全權委託的基金。有人問我說,這基金好嗎?套一句廣告術語,投資一定有風險,購買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。
近期新聞:【配息保單】保單配息領終身?業務員沒說的是保單可能失效